關于深圳市轉發2023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普及專題指南的通知
各相關單位:
現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關于發布2023年科技創新普及專題指南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按照申報指南要求積極申報。
一、組織方式
根據不同類型項目采取競爭擇優、事后獎補、定向委托等方式,經申報、推薦、審核、評審等程序步驟擇優遴選支持項目。
二、申報要求
(一) 申報單位主要為廣東省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具體要求詳見指南)。
(二) 申報單位應提供申報條件所需的相關材料,各單位須對申報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負責,并提供承諾函,如有弄虛作假將按相關規定嚴肅處理。屬于事前立項的,項目一經立項,系統將根據申報書內容自動轉化生成合同書,無正當理由不予修改調整和申請變更。
(三)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項目負責人或申報單位原則上不得進行申報或通過資格審查:
1.項目負責人現有廣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3項以上(含3項)未完成結題的或有項目逾期一年未結題的;
2.在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審計、檢查過程中發現重大違規行為的;
3.同一項目通過變換課題名稱等方式進行多頭申報的;
4.項目主要內容已由該單位單獨或聯合其他單位申報并已獲得省科技計劃立項的;
5.項目未經主管部門組織推薦的;
6.在國家、省級科技計劃信用信息以及紀檢監察部門提供的涉案信息中有嚴重失信行為記錄或有相關社會領域信用“黑名單”記錄的;
7.違背科研倫理道德的。
(四)聯合申報要求:
1.除項目牽頭單位外,項目參與單位一般不超過2個。
2.項目主要參與人員中如含有其他單位的人員(包括在校學生),其所在單位即被視為項目參與單位,應在申請書填寫項目參與單位信息,并簽訂合作協議,不得以個人身份參與項目申報。
3.項目牽頭單位和項目參與單位應當在申請書提交前簽訂合作協議,并明確合作方式、任務分工、經費分配、成果歸屬等情況。項目牽頭單位應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或資源整合能力,原則上分配省級財政資金最大份額。
三、專題內容
專題一、廣東省科普能力提升培訓
執行期限:2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100 萬元。計劃立項 1 項。本專題有效申報單位若少于 3 家,則不予評審立項。
項目內容:貫徹落實《廣東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 年)》,組織舉辦廣東省科普能力提升培訓活動,重點面向各地市科技局(委)分管科普工作領導,科普行政、科普基地業務管理人員,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從業人員,中小學科技輔導老師等人群,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融合發展,助力廣東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建設。
考核指標:組織舉辦廣東省科普能力提升線上線下培訓活動。線下培訓活動不少于 1 次,每次天數不少于 3 天,其中科普基地實地參觀學習 1 天,專家科普創新發展理論授課 1 天,經驗(管理、教學、活動組織)分享 0.5 天,座談交流 0.5 天;線上組織科學老師培訓不少于 2 次;培訓總人數不少于 200 人次,培訓對象應當覆蓋全省;發動組織全媒體宣傳報道,提交培訓活動工作總結材料。
申報條件:申報單位應為廣東省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等;申報單位應具有專業科普人才團隊和組織省級及以上科普活動的經驗能力。
專題二、廣東省科普創新節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300 萬元。計劃立項 1 項。本專題有效申報單位若少于 3 家,則不予評審立項。
項目內容: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從業人員、科普志愿者積極投身科普工作,整合社會資源,多元化參與科普工作,圍繞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及群眾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全面宣傳科技創新成果、傳播科學知識、展示推廣應用科技創新及成果科普化產品,促進科普產業發展,弘揚科學精神,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個同等重要”論述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
考核指標:舉辦廣東省科普創新節開幕式、閉幕式各 1 次;組織院士科普廣東論壇和科普工作座談會各 1 次;舉辦科普展 1 次,面積不少于 1 萬平方米,宣傳科普政策,展示科技創新及成果科普化產品,展覽時間不少于 3 天;組織廣東省科普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普參觀見學活動;組織優秀科普工作者、優秀科普作品等頒獎活動;在全國、省級報刊或網絡宣傳不少于 10 次,活動總曝光量不少于 2000 萬。
申報條件:申報單位應為廣東省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申報單位應具備策劃組織舉辦省級及以上大型科普活動、科普展覽、科普宣傳傳播經驗和能力,提交成功舉辦活動案例的佐證材料。
專題三、粵港澳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動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30 萬元/項。計劃立項不超過 5 項。
項目內容:組織粵港澳三地青少年相互開展科普交流實踐活動,增進三地青少年彼此友誼,促進粵港澳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創新認知力、創新力和運用力。
考核指標:組織粵港澳三地青少年開展相互參觀學習、冬夏令營、科普研學等科普互動交流活動不少于 6 場/次,總參與人數不少于 500 人次;在全國、省級報刊或網絡宣傳不少于 10 次。
申報條件:申報單位應為省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申報單位應具有粵港澳交流活動組織實施經驗和成功案例,具備健全的安全保障機制和應急預案,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申報單位不得開展任何形式的廣告宣傳和營銷活動。
專題四、優秀科普短視頻創作與推廣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3 萬元/項,計劃立項不超過 100 項。不再組織申報,從 2022 年“優秀科普短視頻創作與推廣”專題入庫項目中出庫支持,同一評審組別同一推薦單位立項數量不超過總立項數量的 10%。
專題五、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校園科學館(室)建設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20 萬元/項,計劃立項不超過 5 項,從 2022 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校園科學館(室)建設”專題入庫項目中選擇尚未覆蓋到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縣(市、區)所申報項目予以出庫支持。
專題六、2023 年認定的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獎補
獎補對象:2023 年認定的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支持方式:事后獎補,支持強度不超過 10 萬元/項。根據 2023 年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認定結果,經組織實地考察,對科普工作基礎扎實、科普教育效果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基地給予一次性獎勵性補助,計劃立項不超過 30 項。
專題七、依托大型科技場館開展重點科技創新普及活動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700 萬元,定向委托廣東科學中心承擔。計劃立項 1 項。
項目內容:充分利用和發揮廣東科學中心具備良好的科普工作基礎、完善的科普服務設施、豐富的活動組織經驗和突出的活動組織能力等綜合優勢,結合廣東省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融合發展的需要,策劃組織實施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動,進一步打造和提升我省重大科普品牌活動知名度、影響力,更好地營造科普氛圍。
考核指標:舉辦廣東省科普嘉年華主場活動;舉辦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組織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組織開展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開展“科普大咖+互聯網”活動不少于 3 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建設,并開展系列活動不少于 2 次;組織廣播電臺開設科普宣傳頻道 1 個,每天不少于1 條科普信息傳播;組織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校園科學館(室)能力提升建設和培訓活動;組織開展“科學伴我同行” “歡樂科普行”系列活動不少于 2 場/次;研發科普展覽 1 項,組織科普巡展不少于 2 站。
專題八、依托主流傳播平臺開展常態化科普傳播活動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200 萬元,定向委托廣東廣播電視臺承擔。計劃立項 1 項。
項目內容:按照省政府有關部署要求,充分發揮廣東廣播電視臺平臺宣傳優勢,創建面向社會大眾的特色品牌科普節目,做到廣播有聲音、電視有畫面、融媒體立體化傳播,營造科普氛圍,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助力更高水平的科技強省建設。
考核指標:創建“1+N”(1 個品牌電視節目、N 個特色專欄)科普特色節目,創作錄制不少于 10 期科普節目,每期時長 20-40 分鐘,運用融媒體技術手段制作并在黃金時段播出,采用通俗易懂、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聯合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傳播。
專題九、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100 萬元,定向委托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中心(廣東科學館)承擔。計劃立項 1 項。
項目內容:對接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舉辦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繼續做大做強創新大賽活動品牌,發揮各地大賽成果帶動作用,繼續培養宏大的科技創新生力軍,為我省持續科技創新儲備后備力量。
考核指標:選拔不少于 100 名全省各地骨干科技輔導員參加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舉辦不少于 3 場專題活動,其中評選不少于 10 個優秀輔導員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參加全國賽,評選全省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回收不少于 100 份活動評價調查問卷,滿意率不低于 85%;在全國、省級報刊或網絡宣傳不少于 5 次;開展青少年讀書活動 1 次;開展科技創新教育融入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校園科學館(室)系列科普活動。
專題十、廣東省青少年發明創新及科技實踐系列活動
執行期限:1 年。
支持方式:事前立項,支持強度不超過 100 萬元,定向委托廣東發明協會承擔。計劃立項 1 項。
項目內容:對接中國發明協會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相關活動在廣東落實落地,舉辦廣東省青少年創新思維及科技實踐大賽等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啟迪青少年創新思維,大力培養創新創業后備人才。
考核指標:組織全省及港澳地區中小學生參加省少年兒童發明獎評選活動和省青少年創新思維及科技實踐大賽,其中省內不少于 200 所中小學、500 名科技輔導員、3000 名學生參加相關競賽,相關活動總參與人數達 12000 人次以上;舉辦不少于 10 場專題培訓及相關推廣活動;推薦優秀選手、隊伍、成果作品參加全國性以及國際性的創新思維類、科學發明實踐類賽事;在全國、省級報刊或網絡宣傳不少于 30 次。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
202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