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錄 注冊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登錄

    項目資助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忘記密碼

    輸入圖形碼

    取消
    400-011-9388
    13828845312

    申請免費項目登記評估

    取消

    當前位置:政策資訊 > 產業政策 > 關于印發廣東省硅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通知

    關于印發廣東省硅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通知

    時間:2022-09-06 15:48 瀏覽:387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硅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請徑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反映。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能源局

      2022年9月2日


      

    廣東省硅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 2022-2025 年)

      硅能源產業是基于半導體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而興起并快速發展 的朝陽產業,是實現能源開源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推進能源革命, 破解未來能源供給瓶頸,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夯實我省制造 業新優勢。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 工作部署,牢牢把握能源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推動硅能源產業成 為我省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中 體現廣東速度和廣東擔當,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 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 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關于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為 引領,抓住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加快培育硅能源產業 生態體系,在基金、園區、平臺、人才和電力消納等方面打造產業 發展支撐載體,從光伏制造、儲能電池、光電器件、能源管理器件、 數字能源、裝備及零部件、材料、應用、循環利用、智能制造等專 業領域構建產業關鍵領域,為我省工業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走出一條具有廣東特色的硅能源產業發展道路。


      (二) 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政府在規劃布局、政策引導、組織 協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政策機制,加強政策引領。充分發揮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激發企 業內生發展動力。

      省市協同、精準施策。準確把握硅能源產業發展規律,加強統 籌規劃,強化省市聯動、部門協同,加大產業扶持。 因地制宜做好 產業布局,支持地市探索有力有效扶持政策,加強分類指導,精準 投入資源。

      創新驅動、應用牽引。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產學研用協同 創新,加強技術與模式的創新突破,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 以應 用需求為導向,積極拓展應用場景, 以規?;膽脦蛹夹g產品 迭代升級和產業體系的持續完善。

      開放合作、培育生態。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加大跨省合 作、跨境合作,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 力的領軍企業, 構建先進產業鏈,打造多方共贏的產業體系。


      二、工作目標

      到 2025 年,廣東省硅能源產業生態體系持續優化,支撐載體作 用顯著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提升,產業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產 品供給能力穩步增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水平不斷加深,應用 領域不斷拓展,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硅能源產業集群新高地。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我省硅能源產業規模達到 2000 億元, 形成一批具有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的硅能源領軍企業,培育年產值超百億元企業 3-5 家, “十四五”期間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 2000 萬 千瓦。

      ——產業協同更加高效。創建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硅能 源產業研發制造基地,配套產業逐步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不 斷完善,硅能源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產品在各領域應用示 范取得突破。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得到有效突 破和推廣應用,建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打造一批具有自 主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的高端產品,培育一支技術精湛、結構 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三、打造產業發展支撐載體

      (一) 發揮金融促進作用

      用好省產業發展基金、省創新創業基金、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 產業投資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加強與國投 (廣東) 科技成果轉化創 業投資基金、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等國家級基金、 地市相關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合作,建立有效協作溝通渠道、項目 遴選推薦機制,發揮基金戰略引導和投資促進作用。鼓勵引導硅能 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社會資本出資設立硅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建 立科學決策、激勵約束、容錯糾錯機制,創新績效評估制度,共同 支持硅能源產業發展。鼓勵各地市依據本地硅能源發展優勢和產業 布局成立相關基金。綜合運用信貸、基金、保險等金融工具,引導 社會資本聚焦產業鏈重點環節開展投資,鼓勵支持優勢企業上市掛 牌,打造與硅能源產業發展相匹配的金融鏈。


     

      (二) 建設特色產業園區

      按照“產業集聚、優化布局”的原則,高起點、高規格、高標準 建設國家級硅能源產業基地,培育建設一批省特色產業園,促進區 域協同合作。 以珠海、韶關、江門、陽江、潮州為依托建設高效光 伏電池片和組件產品集聚區, 以深圳、惠州、東莞、江門、肇慶為 依托建設新型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 以廣州、深圳、東莞、 中山為 核心區域建設光電器件、能源管理器件、數字能源系統等硅能源關 鍵信息技術及產品集聚區, 以廣州、深圳、佛山、河源、梅州、潮 州為依托發展光伏玻璃、光伏漿料、封裝膠膜、 電池材料、銅箔、 鋁箔等關鍵材料集聚區。江門、 中山、肇慶等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 造產業帶加強與深圳聯動發展,打造光伏和鋰電池生產裝備及零部 件集聚區。 以廣州、深圳、佛山、 中山為依托重點開展園區分布式 光伏電站建設,粵東西北地區依據各自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重點開展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海島光伏電站、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碳中和產業園等推廣示范。



      (三)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積極爭取國家級實驗室、國內外知名企業來粵建立研發機構和 基地,培育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 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平臺作 用,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開展硅能源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加大產品 分析、評價、應用驗證、知識產權等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創新成果 轉化,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加強硅能源標準體系研究和頂層設計, 協同推進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 與國家和國際標準化活動。支持建立硅能源領域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開展國內外知識產權布局,探索研究專利池建設。發揮產業服務平 臺、協會、聯盟等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資源和信息共享。



      (四)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落實《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行動計劃 (2020—2024 年)》(教 高函〔2020〕1 號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 設工作方案》(教高函〔2022〕3 號) 要求, 穩步擴大專業人才培養 規模,進一步加強光伏、儲能和電子信息等人才培養,加大硅能源 領域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和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建設一批 硅能源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示范性能源學院和儲能 技術學院 (研究院),鼓勵高校實施硅能源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專項計 劃,鼓勵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打造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深化產 教融合協同育人。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開展硅能源人才國際 聯合培養項目,持續深化與港澳地區、創新型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的交流合作和人才培養。

     


      (五) 提高并網消納能力

      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相 關要求,加大光伏電站群調群控、光伏高滲透率并網、智能運維、 智能電網、大規模儲能、柔性并網等關鍵技術研發,構建以新能源 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高彈性電網建設,加快推進數字化電 網建設,支持開展雙碳監控一體化研究及服務,增強電網分布式清 潔能源就近并網消納能力以及調節能力。加快建立促進新能源消納 的南方區域現貨電能量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交易機制,推動分布式 光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加快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 以深圳、廣州試點推動虛擬電廠示范及應用,充分挖掘儲能、 電動汽車、商業 樓宇等負荷側靈活性資源促進新能源消納的作用和價值,推動數字 產業、智慧用能產業和儲能產業規?;l展。


      四、構建產業關鍵領域

      (一) 大力發展光伏制造

      重點發展高效低成本硅片、 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產業,發 展大尺寸 、 薄片化硅片技術, 加快推進 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 (TOPCon)、 異質結 (HJT) 、背電極接觸 (IBC) 電池技術研發及 產業化,開展半片、疊瓦、多主柵、無主柵等先進組件及光伏建筑 一體化 (BIPV) 產品技術研究及應用,突破新型低成本薄膜太陽電 池、鈣鈦礦-硅疊層太陽電池產業化技術,發展集電力變換、遠程控 制、在線分析、環境自適應等于一體的新型高效逆變器、控制器、 匯流箱,鼓勵發展光伏充電寶、穿戴設備、交通工具等移動能源產 品。加快延鏈補鏈強鏈,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代表性龍頭企業,集 聚形成光伏玻璃- 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儲能系統-發電工程等較為完 整的產業鏈,形成以光伏逆變器、 電池片、組件企業為龍頭引領, 光伏玻璃、邊框支架、儲能系統、系統集成上下游企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



      (二) 發展安全經濟新型儲能電池

      開展儲能電池容量、倍率性能和壽命等關鍵技術的應用基礎和 工程化研究,加快高能量密度硅基負極鋰離子電池研制,突破高性 能固體電解質制備技術,提升電池電芯、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 成和能量管理等產業集聚化程度,推動“大容量、低成本、長壽命、 高安全、易回收”儲能電池制造,大力發展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電池、 鈉離子電池、半固態電池等產品,推進先進儲能中的充放電、通信 裝置、系統管理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制造,推動大規模儲能、柔 性并網、光儲一體化等技術應用。



      (三) 開展光電器件核心技術攻關

      突破硅基光電異質集成技術,加強硅光芯片、異質集成材料及 器件的研發,推動硅基無源器件、鍺硅探測器、硅調制器等產品應 用。實施重點產品高端提升行動,發展高速光通信芯片、高速高精 度光探測器、高速直調和外調制激光器、高速調制器芯片、高功率激光器、光傳輸用數字信號處理器芯片、高速驅動器和跨阻抗放大 器芯片,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專利、技術壁壘,保障產業鏈供應鏈 安全穩定。


      (四) 提高能源管理器件供給能力

      面向光伏、風電、儲能系統、半導體照明等,推動新能源與新 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升功率半導體器件、敏感元件以及傳感 器等產品供給能力。大力發展新能源用高性能、低損耗、高可靠的 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 (IGBT) 功率器件及模塊,進一步推動碳化硅 ( SiC)、氮化鎵 ( GaN) 等寬禁帶半導體功率器件的產業化推廣及 應用。發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靈敏度的敏感元件。實現 集成多維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傳感器開發,重點發展新型微機電 系統 ( MEMS ) 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突破微型化、智能化的電聲 器件和圖像傳感器件。


      (五) 推動硅能源數字化發展

      圍繞可再生能源消納、多能融合、需求側智能響應以及制造業 綠色升級等重大需求,在構建智慧能源系統、綜合能源服務、小型 傳感器、移動邊緣計算 (MEC)、精密控制、優化調度、云端運行監 測、碳足跡評估等方面,大力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 區塊鏈、云 計算、5G 等技術與能源技術的融合創新。優化儲能系統輔助光伏并 網、 電力調頻調峰、需求側響應、微電網等多種系統解決方案,形 成數字能源技術體系、標準和產品。全面提升全省能源和碳排放的 智慧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能源數據資源的采集利用,支持開發 基于云平臺的能源管理系統與實時在線仿真軟件,支持廣州和深圳 率先打造低碳智慧產業園、加快源網荷儲荷一體化技術、智能微網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示范和商業化推廣。


      (六) 做大做優裝備及零部件

      支持光伏核心裝備、儲能電池核心設備及半導體關鍵設備研發 及產業化,加大低能耗、高效率、 智能化重大裝備產品制造及工藝 研發力度,提升關鍵生產設備的性能和成套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 提升硅能源產業核心零部件、裝備、整線智能制造系統等研發制造 水平。支持我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和引導具有相關制造基礎的裝備企業布局硅能源產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



      (七) 健全關鍵材料配套能力

      面向光伏、儲能電池、硅能源信息技術產品先進工藝和關鍵特 色工藝,聚焦光伏玻璃、高端漿料、封裝膠膜、鋰電池正極材料和 硅基負極材料、化合物半導體等關鍵材料,支持產業鏈上中下游聯 合攻關,加強基礎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支持省內重點材料企業做大 做強,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材料企業,健全產業鏈配套體系和能力, 培育和創建一批綠色工廠,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 新材料產品和專精特新企業。



      (八) 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

      提升太陽能光伏發電效率和消納利用水平,探索開展源網荷儲 一體化、多能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和智能微電網建設。積極推進光 伏建筑一體化建設,推動光伏在交通、通信、數據中心、農業、新 能源汽車充電樁、海防建設等多場景應用,推進新技術、新產品與 新模式先行先試。支持建設條件好、用電量大、 電力消納有保障的 工商業分布式光伏,有序推進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建設。落實“千家萬 戶沐光行動” ,鼓勵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支持整縣 (區) 屋頂 分布式光伏開發,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 50%, 鼓勵地市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項目給予補貼和獎勵。開展多元化 “智能光伏+新型儲能”試點示范,支持企業開展純綠電應用示范工 程,培育一批國家級智能光伏示范項目,打造一批提供光儲融合系 統解決方案的標桿企業。推動新型半導體照明產品在智慧城市、智 能家居等領域應用,加快功率半導體器件等面向光伏發電、 電力傳輸,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推廣。



      (九) 推動退役器件硅基材料循環利用

      加快開展退役器件硅基材料清潔回收及高質再造技術研發和產 業化,加強退役光伏組件、儲能電池循環利用技術攻關,加大對專 用部件、關鍵裝備、生產線、智能控制系統等研發應用的支持力度, 研究全鏈條智慧監測與綠色低碳調控技術,支撐監測分析數據平臺 建設。支持開展十萬噸級退役光伏組件高效回收和硅基材料循環利用、萬噸級廢舊電池精細回收等工程示范。



      (十) 持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信息技術與硅能源產業 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推進關鍵工序數字化 改造,優化生產工藝及質量管控系統,提高產品制造全周期信息化 管理水平。推動基礎材料生產智能升級,提升硅片、儲能電池材料 和高性能電池等生產、包裝、儲存、運輸的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 提高產品一致性和穩定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培育硅能源領域特 色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制造業延伸服務鏈條,發展服務型制造新 模式,推動提升智能設計、智能集成、智能運維水平。發展智慧能源系統關鍵技術和電網智能調度運行控制與維護技術。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強組織領導。在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立硅能 源產業發展議事協調機制,加強省市聯動、部門協同,統籌推進硅 能源產業培育發展工作,積極推動解決產業發展中重大事項和重點 工作。成立由國內知名院士、專家、企業家組成的廣東省硅能源產 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為產業發展的戰略研究、規劃決策、重大 項目論證等提供咨詢建議。鼓勵成立硅能源領域協會聯盟等機構, 充分發揮行業組織服務支撐作用。


      (二) 加大財稅和金融支持力度。統籌省級支持重大先進制造 業項目建設、加快先進制造業項目投資建設等政策措施,加大對硅 能源產業項目新增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獎補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開 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改造,對珠三角地區符合條件硅能 源技術改造項目按設備購置額不超過 20%予以獎勵,粵東粵西粵北 地區符合條件硅能源技術改造項目按設備購置額不超過 30%予以獎勵,單個項目獎勵額最高不超過 5000 萬元。用好用足省促進經濟高 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對硅能源產業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試點示 范予以傾斜支持。加大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對硅能源領域關鍵技術 攻關及產業化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信貸、基金、保險等金融工具 支持硅能源產業發展,發揮省產業發展基金、省創新創業基金等牽 引作用,加大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持力度。用好大型產業集聚區開 發建設專項資金,探索多種融資模式,放大資金規模,支持硅能源 產業基地建設。各地市應與省協同發力加大對投資落戶項目的具體 支持力度,結合市情圍繞降低用地成本、廠房建設、設備租賃、生 產性用電補貼、貸款貼息、配套建設等方面研究出臺綜合性配套政 策。


      (三) 加強重大項目招引和服務。 圍繞硅能源產業鏈薄弱環節 建立健全招商引資“一把手”負責制, 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 發揮國有資本“以投促引”作用, 積極引進高端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 推進“戰略性投入+市場化運作”招商模式,創新項目返利、分類考核、 容錯糾錯機制。全面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法》《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 印發廣東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政策措施 (修訂 版) 的通知》(粵府〔2018〕78 號 ),加大利用外資財政獎勵力度, 利用進博會、廣交會、高交會、 中博會等平臺,多措并舉支持硅能 源產業引進外資。


      (四) 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硅能源產業的重大項目優先列入省 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對新增建設用地、環保、能耗等指標由省統籌 保障。鼓勵制造業發展較好的地級以上市政府將省獎勵安排的用地指標優先用于硅能源重大項目引進建設。開通“綠色通道”辦理環評、 節能審查,加快硅能源項目用地、環評、節能、用林審批,優化產 業發展環境。鼓勵各地市優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分配機制, 將總量優先向硅能源重大項目傾斜。


      (五) 支持開展國內國際交流合作。利用港口、 中歐班列等貿 易通道,暢通產品物流擴大出口,打造國家級硅能源產品進出口物 流中心。加大與新疆等西北光資源豐富地區的合作,積極參與國家 在西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光伏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硅 能源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主動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推動 硅能源產業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支持舉辦硅能源產業大 會(高峰論壇) 等活動,搭建行業前沿技術成果展示和產業合作交 流平臺。


      (六) 加強行業規范和安全管理。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十 四五”相關規劃,規范有序組織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嚴格落實監測預 警要求, 以電網消納能力為依據合理安排新增核準 (備案) 項目規 模。支持企業積極申報《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鋰離子電池行業 規范條件》,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質降本,強化全流程安全管 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推動我省硅能源產業健康、有序、規范發 展。


    為您推薦

    欄目導航

    甘蔗地里的公熄全集小娟_阵阵娇吟粗吼